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分为五部分,共26条,明确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医疗保障基金的范围,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定点医药机构、参保人及其他个人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行为方式及相关犯罪行为的定罪处罚,以及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定罪处罚问题,确保准确认定犯罪。
一、医疗保障基金包括哪些? 医疗保障基金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居民大病保险资金等。 二、哪些行为属于欺诈骗保行为? 1、定点医药机构欺诈骗保行为 定点医药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下列行为之一,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对组织、策划、实施人员,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1)诱导、协助他人冒名或者虚假就医、购药,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者串通他人虚开费用单据; (2)伪造、变造、隐匿、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医学证明、会计凭证、电子信息、检测报告等有关资料; (3)虚构医药服务项目、虚开医疗服务费用; (4)分解住院、挂床住院; (5)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 (6)串换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 (7)将不属于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疗保障基金结算; (8)其他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行为。 注意: 定点医药机构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2、参保人骗保行为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下列行为之一,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1)伪造、变造、隐匿、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医学证明、会计凭证、电子信息、检测报告等有关资料; (2)使用他人医疗保障凭证冒名就医、购药; (3)虚构医药服务项目、虚开医疗服务费用; (4)重复享受医疗保障待遇; (5)利用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机会转卖药品、医用耗材等,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或者获得其他非法利益; (6)其他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行为。 注意: ①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按照有关规定为他人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不属于前款第(2)项规定的冒名就医、购药。 ②以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为目的,购买他人医疗保障凭证(社会保障卡等)并使用,同时构成买卖身份证件罪、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诈骗罪的,以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③盗窃他人医疗保障凭证(社会保障卡等),并盗刷个人医保账户资金,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3、医疗保障机构骗保 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4、非法收购、销售药品 明知系利用医保骗保购买的药品而非法收购、销售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指使、教唆、授意他人利用医保骗保购买药品,进而非法收购、销售,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主观明知,但行为人能够说明药品合法来源或作出合理解释的除外: (1)药品价格明显异于市场价格的; (2)曾因实施非法收购、销售利用医保骗保购买的药品,受过刑事或行政处罚的; (3)以非法收购、销售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为业的; (4)长期或多次向不特定交易对象收购、销售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 (5)利用互联网、邮寄等非接触式渠道多次收购、销售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 (6)其他足以认定行为人主观明知的。 基金监管同参与,守好群众“救命钱” 人人有医保,生活更美好 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人人有责 如遇欺诈骗保行为 请拨打投诉举报电话 最高奖励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