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医疗保障局以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国家试点为抓手,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通过设立中医特色病种、提高中医病种结算额度、提高“中医辨证论治”价格标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设立中医特色病种,纳入医保支付体系。依据临床需要及病例分布情况,结合珠海中医技术特色,以“诊断”+“操作”的形式,确立珠海市36个中医特色病种,纳入DIP核心病种库,医保基金支付给予倾斜支持。据统计,2021年36个中医特色病种医保基金支付比例较2020年提高了139.6%。引导医院对列入36个中医特色病种的骨折患者优先采用中医保守治疗,在降低治疗费用同时,极大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创伤和痛苦,缩短治疗和康复时间,提高患者获得感、幸福感。
二、提高中医病种结算额度,引导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诊疗。在计算中医特色病种的分值时,以其对应的西医病种的次均结算费用作为基数,扣除大于一千元的耗材费用后,直接打包计算赋予相应分值。与实施DIP试点之前相比较,36个中医特色病种的分值大幅提高,对应的医保基金结算额度也大幅提高。在中医治疗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结余大幅增加,相较西医治疗提高了盈利水平,从而更加积极开展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方式减少了高值耗材的使用,降低了骨折病例的医疗资源消耗,整体上减少了医保基金的支出。经统计,2021年36个中医特色病种次均医疗费用较2020年减少了721元。
三、提高“中医辨证论治”价格标准,激发医生学习传承中医积极性。积极推动中医诊疗项目落地,近两年先后制定“子午流注开穴法(使用仪器开展)”“中药塌渍治疗”等10个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制定价格时,综合考虑了中医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需要,合理提高中医类医疗服务技术的价格标准。“中医辨证论治”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信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及病机转化,作出证候诊断,提出治疗方案,收费标准(主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普通中医师分别为:35元/次,29元/次、20元/次)比相应级别西医医师门诊诊查费高17%左右,激励临床医生学习、传承、使用中医诊疗技术,大力推动发挥中医药简、便、廉、效作用。